Skip to content
New issue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 to your account

jvm垃圾回收机制 #9

Open
TFdream opened this issue Apr 19, 2021 · 0 comments
Open

jvm垃圾回收机制 #9

TFdream opened this issue Apr 19, 2021 · 0 comments

Comments

@TFdream
Copy link
Owner

TFdream commented Apr 19, 2021

概述

说到垃圾收集(Garbage Collection,GC),大部分人都会把这项技术当做 Java 语言的伴生产物。事实上,GC的历史比Java久远,1960年诞生于MIT的Lisp是第一门真正使用内存动态分配和垃圾收集技术的语言。当Lisp还在胚胎时期时,人们就在思考GC需要完成的3件事情:

  • 哪些内存需要回收?
  • 什么时候回收?
  • 如何回收?

经过半个多时间的发展,目前内存的动态分配与内存回收技术已经相当的成熟,一切看起来都进入了**“自动化”**时代,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去了解GC和内存分配呢?答案很简单:当需要排查各种内存溢出、内存泄漏问题时,当垃圾收集成为系统达到更高并发量的瓶颈时,我们就需要对这些“自动化”的技术实施必要的监控和调节。

哪些内存需要回收?

咱们在上一篇文章:JVM运行时数据区 中,详细介绍了JVM 运行时区域的各个部分,如下:
image

其中 程序计数器、虚拟机栈、本地方法栈3个区域随线程而生,随线程而灭,因此在这几个区域内就不需要过多考虑回收的问题,因为方法结束或者线程结束时,内存自然就跟随者回收了。

而Java 堆和方法区 则不一样,一个接口中的多个实现类需要的内存可能不一样,一个方法中的多个分支需要的内存也可能不一样,我们只有在程序处于运行期间时才能知道会创建哪些对象,这部分内存的分配和回收都是动态的,垃圾收集器所关注的就是这部分内存,本文后续讨论中的“内存”分配与回收也仅指这一部分内存。

注:jdk8开始 废弃了 方法区,使用 元空间代替 方法区。

JVM堆内存划分

jdk 1.7

image

  • 新生代:Young Generation,主要用来存放新生的对象。
  • 老年代:Old Generation或者称作Tenured Generation,主要存放应用程序声明周期长的内存对象。
  • 永久代:(方法区,不属于java堆,另一个别名为“非堆Non-Heap”但是一般查看PrintGCDetails都会带上PermGen区)是指内存的永久保存区域,主要存放Class和Meta的信息,Class在被 Load的时候被放入PermGen space区域. 它和和存放Instance的Heap区域不同,GC(Garbage Collection)不会在主程序运行期对PermGen space进行清理,所以如果你的应用会加载很多Class的话,就很可能出现PermGen space错误。

堆大小 = 新生代 + 老年代。其中,堆的大小可以通过参数 –Xms、-Xmx 来指定。

默认的,新生代 ( Young ) 与老年代 ( Old ) 的比例的值为 1:2 ( 该值可以通过参数 –XX:NewRatio 来指定 ),即:新生代 ( Young ) = 1/3 的堆空间大小。老年代 ( Old ) = 2/3 的堆空间大小。其中,新生代 ( Young ) 被细分为 Eden 和 两个 Survivor 区域,这两个 Survivor 区域分别被命名为 from 和 to,以示区分。

默认的,Edem : from : to = 8 : 1 : 1 ( 可以通过参数 –XX:SurvivorRatio 来设定 ),即: Eden = 8/10 的新生代空间大小,from = to = 1/10 的新生代空间大小。

jdk 8

JDK8中把存放元数据中的永久内存从堆内存中移到了本地内存(native memory)中,这样永久内存就不再占用堆内存,它可以通过自动增长来避免JDK7以及前期版本中常见的永久内存错误(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PermGen)。

JDK8也提供了一个新的设置Matespace内存大小的参数:

-XX:MaxMetaspaceSize=128m

注意:如果不设置JVM将会根据一定的策略自动增加本地元内存空间。如果你设置的元内存空间过小,你的应用程序可能得到以下错误:

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Metadata space

如何判定对象已死亡

对象“存活”判定算法

在堆里面存放着Java世界中几乎所有的对象实例,垃圾收集器在对堆进行回收前,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确定这些对象之中哪些还“存活”着,哪些已经“死亡”(即不可能被任何途径使用的对象)。

1、引用计数算法
原理:给对象中添加一个引用计数器,每当有一个地方引用它时,计数器加1;引用失效时,计数器减1;任何时刻计数器为0的对象就是不可能再被使用的。 缺点:很难解决对象相互循环引用的问题(两个对象相互循环引用,但其实他们都已经没有用了)。

2、可达性分析算法
在主流的商用程序语言(Java、C#、Lisp)的主流实现中都是通过可达性分析(Reachability Analysis)来判定对象是否存活的。

原理:通过一些列称为“GC Roots”的对象作为起始点,从这些节点开始向下搜索,搜索所走过的路径称为引用链(Reference Chain),当一个对象到GC Roots没有任何引用链相连(用图论的话来说,就是从GC Roots到这个对象不可达)时,则证明此对象是不可用的。
在Java语言中,可作为GC Roots的对象包括下面几种:

  • 虚拟机栈(栈帧中的本地变量表)中引用的对象。
  • 方法区中类静态属性引用的对象。
  • 方法区中常量引用的对象。
  • 本地方法栈中JNI(即一般说的Native方法)引用的对象。

image

再谈引用

无论是通过引用计数算法判断对象的引用数量,还是通过可达性分析算法判断对象的引用链是否可达,判定对象是否存活都与“引用”有关。

在JDK1.2之后,Java对引用的概念进行了扩充,将引用分为强引用(Strong Reference)、软引用(Soft Reference)、弱引用(Weak Reference)、虚引用(Phantom Reference)4种,这4种应用强度依次逐渐减弱。

强引用
强引用就是指在程序代码之中普遍存在的,类似“Object object = new Object()
”这类的引用,只要强引用还存在,垃圾收集器永远不会回收掉被引用的对象。

软引用
软引用是用来描述一些还在用但并非必需的对象。对于软引用关联着的对象,在系统将要发生内存溢出异常之前,将会把这些对象列进回收范围之中进行第二次回收,如果这次回收完成还没有足够的内存,才会抛出内存溢出异常。在JDK1.2之后,提供了SoftReference类来实现软引用。

弱引用
弱引用也是用来描述非必需对象的,但是它的强度比软引用要更弱一些,被弱引用关联的对象只能生存到下一次垃圾收集发生之前。当垃圾收集器工作时,无论当前内存是否足够,都会回收掉只被弱引用关联的对象。在JDK1.2之后,提供了WeakReference类来实现弱引用。

虚引用
虚引用也称为幽灵引用或者幻影引用,它是最弱的一种引用关系。一个对象是否有虚引用的存在,完全不会对其生存时间构成影响,也无法通过虚引用来取得一个对象实例。为一个对象设置虚引用关联的唯一目的就是能在这个对象被收集器回收时收到一个系统通知。在JDK1.2之后,提供了PhantomReference类来实现虚引用。

垃圾收集算法

1、标记-清除算法(Mark-Sweep)

原理:
标记-清除算法(Mark-Sweep)分为“标记”和“清除”两个阶段:首先标记出所有需要回收的对象,在标记完成后统一回收所有被标记的对象。

缺点:

  1. 效率问题,标记和清除两个过程的效率都不高;
  2. 空间问题,标记清除后会产生大量的不连续的内存碎片,空间碎片太多可能会导致以后再程序运行过程中需要分配较大对象时,无法找到足够的连续内存而不得不提前触发另一次垃圾收集动作。

2、复制算法

原理:
它将可用内存按容量划分为大小相等的两块,每次只使用其中的一块。当这一块的内存用完了,就将还存活着的对象复制到另外一块上面,然后再把已经使用过的内存一次清理掉。这样使得每次都是对整个半区进行内存回收,内存分配时也就不用考虑内存碎片等复杂情况,只要移动堆顶指针,按顺序分配内存即可,实现简单,运行高效。

缺点:
需要复制,效率降低、浪费空间。

现在的商业虚拟机都采用这种收集算法来回收新生代。

3、标记-整理算法(Mark-Compact)

原理:
标记过程任然与“标记-清除”算法一样,但后续步骤不是直接对可回收对象进行清理,而是让所有存活对象都向一端移动,然后直接清理掉端边界以外的内存。

优点

  • 不会像复制算法,效率随对象存活率升高而变低 老年代特点: 对象存活率高,没有额外的空间可以分配担保; 所以老年代一般不能直接选用复制算法算法,而选用标记-整理算法;
  • 不会像标记-清除算法,产生内存碎片 因为清除前,进行了整理,存活对象都集中到空间一侧;

缺点
主要是效率问题:除像标记-清除算法的标记过程外,还多了需要整理的过程,效率更低;

4、分代收集算法

分代的垃圾回收策略,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不同的对象的生命周期是不一样的。因此,不同生命周期的对象可以采取不同的收集方式,以便提高回收效率。

IBM公司的专门研究表明,新生代中对象98%都是“朝生夕死”的,所以并不需要按照1:1的比例来划分内存空间,而是将内存分为一块较大的Eden空间和两块较小的Survivor空,每次使用Eden和其中一块Survivor。当回收时,将Eden和Survivor中还存活着的对象一次性地复制到另外一块Survivor空间上,最后清理掉Eden和刚才用过的Survivor空间。

当前的商业虚拟机的垃圾收集都采用“分代收集”(Generational Collection) 算法,这种算法并没有什么新的思想,只是根据对象存活周期的不同将内存划分为几块。

一般是把 Java 堆分为 年轻代 和老年代,这样就可以根据各个年代的特点采用最适当的收集算法。

在年轻代中,每次垃圾收集时都发现有大批的对象死去,只有少量存活,那就选用复制算法,只需要付出少量存活对象的复制成本就可以完成收集。

而老年代中因为对象存活率高、没有额外空间对它进行分配担保,就必须使用标记-清除 或者 **标记-整理 **算法来进行回收。

# for free to join this conversation on GitHub.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 to comment
Labels
None yet
Projects
None yet
Development

No branches or pull requests

1 particip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