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16
New issue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 to your account
《道德经》翻译 #66
Comments
译:人们知道美是因为存在恶。知道善,是因为存在不善。所以有与无是一起出生的,困难与容易是一起变化的,长短是需要比较的,高低不同才能形成倾斜,有音有声才能会和,跟随才有前后。所以圣人做事不费力,教人时也不需花太多时间讲解。物品生产出来不推辞,生长的时候也不必去占有,帮忙而不自以为是,成功了也不挣功。所以不去争抢占有,也就不会被剥夺。 点评: 研究了事物的基本关系:对立统一,矛盾观。有一点简单的哲学意思。 |
译: 不崇尚贤德的人,可以让民众不攀比。不抬高难得之物的价格,让老百姓不去偷盗。不去见让人起欲望的东西,让人的心不起波澜。所以圣人的治理,主要是空虚精神,填饱肚子,弱化意志,强化精骨。让百姓无知无欲。这样就算有人知道了贤,贵,欲的好处的人也不敢轻易放纵自己。达到了这种条件的话,那么治理就非常简单的。 点评:这里反映了老子对人性的无知与对世界规律的蔑视。与第一章众妙之门形成对比。“为无为,则无不治。”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 “无为”本身无法实现,再“为” 之,无意义。所以不治也永远没有达成过。 |
这里的断句应该是:
译: 通常道理要在他最明显或者最不明显的时候才能被更好的认知。因为这个时候最能够体现事件的本原。在这个时候可以知道怎样将最锐的部分挫掉,复杂的部分解开,光亮的地方中和掉,脏的部分吸收掉。然后事物的原理就出来了。虽然可能也不知道这个原理为什么会这样,但是你知道它是很早就真实的存了。 点评: 这里老子又回到了科学探索的方法上来了。告诉人们在什么点上去观察才能收获真理。 |
译: 天地没有仁慈心,对于万物都是一样的。圣人也不能有仁慈心,要对人一视同仁。天地之间的道理,跟烧饭的风箱有什么差别呢?拉出时,能保持外形被压扁,压下去,风就能出来。但是不管你说了多少话,数了多少数,其中的道理并没有变化。 点评:老子认为这个世界上的很多道理是不变的。拿风箱比喻,无论拉了多少次,都遵循着一个规律。就是风的进出都是依靠了中间的风箱片。 |
译:谷类植物它不会彻底死亡,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解开奇怪的现象迷底,就找到了天地运行的基本原理。比如谷物的特点是它能不断的生长,但是它又不是无限可以获得的。 点评:老子在这里又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作物的规律性。即农业劳动的循环性与有限性。农业是谷物的种植每年都能进行,但是种植获得的粮食却不是人类无限可以挥霍的。 |
译:天长地久。天地能长与久,因为他不(象谷物一样)为了自己的(而是为了谷物等的)生长,所以他能长生(即不会死)。所以圣人不冲在前面,但却能成为领袖(因为他在为了其他人考虑)。不用关心自己,但是却会有很多来保护自己。难道不是因为他的无私反而成就了他自己的利益吗? 点评:这里老子结合天地的不生,对比了上一段的谷物。然后得出了不自生而生的道理。点出了圣人要先已后人的道理。 |
译:善良的最高境界是水的善良。水的善良在于可以促进万物生长却不争(对比于上面的圣人),也可以在所有人不喜欢的地方存在,所以他是最与大道(指事物的两面)接近的事物。适合居住的是大地,心地善良的人就能接纳更多东西,善于给予的人就会显得有仁德,说的话好听就能取信于人,一个正直的人就更加可能治理好,能将事情做的好就需要能力。行动的适当性需要能审时度势。所以你要不争这些善,你才能没有麻烦。 点评:老子认为水是最善的东西,它可以利万物。而同时他又处众恶。也就是与普世价值或者科学道理最接近的东西。善其实是很难的,并罗列了几个善达成的条件。所以劝人不要争善,这样才能没有烦恼。 |
译: 不断的收集一样东西,不如让它自己处于自然的状态。将锐利的东西一直揣着走动,锐利的部分就无法保持长久不折损。金玉满堂,通常人们也难以守住。富贵的人如果有骄气,就可能会留下把柄。要做的事情完成了,就退出权力中心,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的原则。 点评:老子对人的欲望与人的能力的分析。欲望大,能力必须大。否则不能持久。这里老子的观点有自保的成份,但是却对人类的认知进步没有价值。功成身退可以保命,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功成身退是很难的。同时持而盈之,未必不如其已。这里老子当然缺少逻辑推定能力。所以本身的逻辑性并不够强。 |
译:想将很多人想法统一成一种,能不出现冲突吗?将专横的气息压致成温柔就能变成婴儿了?用水冲去黑色再观察,就能看不到瑕疵了吗?爱民众专心治国,能不让人知道吗?天门能开关就能说它是雌性的吗?四面光明白晰,别人能看不见吗?让它生存,让它发展,却不去占有它,为它提供方便却不争功,等长成了也不去收取好处,这样就是一种需要修炼的德行。 点评:老子很多时候都在强调人的贪欲的恶。所以在这里定义了几个人的错误认知。认为人们要允许事情的发展,更多的以观察者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并形成玄德,这样才能得道。 |
三十个辐放到一个毂上,在他们的空隙的地方,就可以做成车。 将土延长,拉直做器皿,在他们的空隙的地方,就可以盛东西了。凿门与窗户,在他们的空隙的地方,就可以成为房子了。所以人们利用有形的物品,围出空间进行使用。 点评: 这节老子强调了人类与物资的关系。即利用物资的能力,构造空间供人类使用的方式。 |
颜色多会让人无从选择,声音多就让人的耳朵无从辨别,味道太多让人的味觉失灵,在田野上驰骋打猎会让人的心变得狂野,为获得不容易得到的货物会让人的行为变的反常。所以圣人关注能解决的问题,而不解决那些只能看到而无法解决的问题,即规划眼前的事情,而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点评:这节老子强调了人类谁知事物要循序渐近,以已经知的事物为基本点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在混乱中无所适从。 |
译: 道理是可以阐述的,但是阐述可能是错误的,所以不能迷信。事物的名字可以命名,但是也是可以修改。一开始世界上的东西并没有被命名,当事物被命名,它就可以被认知了。所以通常,人们在不了解时,可以通过观察了解事物;而当了解了事物的一些性质后就可以开始思考,并设定预期进行观察。虽然这两种观察的叫法可能不同,但是它们实际上是一样的,都是探索,求真的方法。不断的探索,就能获得真理了(得道)。
点评:点明道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即探索科学的一本书。打开众妙之门,即解答科学问题。
The text was updated successfully, but these errors were encount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