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tsunhua/min

Repository files navigation

description
母語教育 咱的話 閩南語 漢語 漢字 白話字

前言

咱愛明白一件事:**咱的母語不是普通話,學校教乞汝的是第二語言,父母教乞汝的正是母語。**咱的話現代人呼(hoo)做閩南語,伊是漢語系中的一支,其他的漢語系語言還有現代標準漢語、粵語、客家語、吳語佮(kah, 同「和」)官話等等。

咱的話正當著這樣的時陣,是最厄的時陣,也是最好的時陣。咱的話自身的複雜性,續受著現代標準漢語的侵蝕,正面臨著新一代後生囝,輕視母語,毋會呾毋會寫咱的話的問題。有時候我會埋怨,為什麼先輩們無能重視咱的母語,讓咱用著統一的文字表達咱的語言?

後來我明白一件事,雖然咱世世代代住著這囝,但是咱的學校無母語教育,母語著咱生活中沒有任何書面化交流的機會。真實是荒唐,家己無有教育家己人的機會,難道只能睇著咱的話一步步變得厄理解,誤解,最後無人會呾。

**咱的社會中還有一種病態,一種我想緊不可思議的觀念:認為咱的話真土,無變上檯面。**我愛佮伊人呾,咱的話足雅,內底有好濟古早漢人的用詞,「箸」表示「筷子」,「寬行」表示「慢走」,「使錢」表示「花錢」,「趁錢」表示「賺錢」,「諸夫」表示「男人」,「諸母」表示「女人」,「諸娘」表示「少女」;内底有平上去入八音,以潮汕話為例,試讀:分、粉、訓、忽,雲、混、份、佛。古人呾過一句話:「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若是咱家己睇毋起家己的母語,別人定定會睇不起汝。

遐,咱安怎寫咱的話呢?

方案一:漢字。

漢字是漢族及周邊民族所共用的文字,著(tī/to/tio, 同「在」)明朝嘉靖(公元1556年)的時陣就用咱的話創作了《荔鏡記》(也叫做《陳三五娘》,參閱: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維基百科/YouTube/BiliBili),內底的漢字選用,為後世人奠定重要的文獻基礎。更早時還有用漢字借音的方式記錄咱的話,常見於民間通俗的文學,比如歌仔冊。

方案二:羅馬字。

著清朝的時陣,有好濟傳教士來到福建廈門傳教,伊儂學習廈門話用來傳教。為了便利後底來的傳教士學習廈門話,有一個喊做麥都思(Medhurst)的英國人創制了較為完善的用羅馬字表記廈門話的文字系統,後世人喊做教會羅馬字,也叫做白話字。之後白話字傳播到閩粵台直到海外,有足濟人使用這套文字系統表記閩南語。著現時,還有完全用白話字書寫的百科,呼做閩南語維基百科。

下底是維基百科上提供的分別用漢字佮白話字表示的航海家一號的閩南語問候語 (其中「你」字按規範更正為「恁」):

漢字 白話字
太空朋友,恁好!恁食飽未? Thài-khong pêng-iú, lín hó! Lín chia̍h-pá--bē?
有閒,就來阮遮坐喔。 Ū-êng, tō lâi gún chia chē--ô·!

全用白話字來表示咱的話,雖然能夠清楚明白的表示其音,但是失去了最重要的含義,看起來無啥物意思,割裂了漢族群,使得毋會呾(tànn, 同「講」)咱的話的漢人就無變看懂著(lō, 同「在」)呾乜個。毋但如此,咱攏會知,閩南語內部分好濟片區,各個片區發音差異較大,若是完全採用表音文字,不同片區的同族人將會分裂。這是咱無愛看見的。我的觀點是用漢羅兼用,漢字為主,兼用羅馬字,找不著正確的漢字表達時用羅馬字哩好。具體來呾,應遵照下底的原則:

第一,考慮到母語正確書寫的需要,選詞上應力求詞義正確,以發揮漢字的表意優勢。一般來呾,依照下底的順序取字:

  1. 本字優先;
  2. 如無本字可用或本字著一般場景中意思容易搞混,同源字亦可;
  3. 如同源字亦無或同源字著一般場景中意思容易搞混,從通用漢字中取意思平樣的即可;
  4. 一般毋考慮借音字,實在無字可用則直接用羅馬字表示。

取字示例:

(準)本字 (準)同源字 通用字 借音字 新造字 採用
kha 跤/骹 -- -- -- 跤/骹
e5 -- -- --
(g)ai7 -- 個/箇/个 --
m7 -- --
toh -- --
lo/le -- 咧/囉/咯 --
beh -- 將要/欲/預測 -- --
ai3 -- 要/欲 -- --
mai3 m7愛 毋愛 不要/莫/勿 邁/賣/麥 毋愛

第二,為延續傳統,字形上採用傳統漢字。

第三,著標音上,基於傳統白話字佮便利電腦錄入的考慮,採用 TLPA 進行標音。音韻的選取上,基於手頭的資料佮本人的口音,主要錄入台灣優勢腔佮潮汕話甲子腔,其他的音韻後續會看資料佮精力陸續錄入。

閩南語正當其時,這陣有好濟人著研究咱的話,有足濟論文、書籍面世,大家人著愛拚頭前來做蜀學起來、用起來,毋好做青盲囝!

Releases

No releases published

Packages

No packages published